关于“十三五”期间我国针织机械 发展的一些思考
时间:
2020-08-14
过去的2016年,我国针织机械行业前三季度总体运行平稳。其中横机行业产销两旺,出机台数在90000台左右;圆纬机市场表现一般,出机台数在17000台左右;经编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销量为2700台左右。2016年1—12月,针织机械出口金额9.20亿美元,同比增长0.77%,占纺织机械出口金额30.88%,位居分大类纺织机械出口中第一位;针织机械进口金额同比增长2.21%,位居分大类纺织机械进口中第二位。
在2016年发布的《纺织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中,提出了针织机械 “十三五”发展指导性意见,列出了“十三五”针织机械科技攻关项目9项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9项,为“十三五”期间我国针织机械发展提出了方向、目标和重点。
2016年,我国针织机械发展在“十二五”发展基础上取得了良好开局,但“十三五”期间发展任重道远,特此提出一些思考于下。
一、“十二五”针织机械行业发展情况
1. 产能总量和出口增长
针织机械在2005-2013年间,平均增速接近20%,占整个纺织机械比重近20%。以针织机械中量大面广的大类产品圆纬机、经编机和横机为例,其年均产量分别达到25500、4300和54250台,与“十一五”相比,分别增长19.4%、146.3%和4.6%。2015年,圆纬机销量达21000台左右,经编机全年出机量3800台左右,横机全年出机量60000台左右。各大类产品主要机型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纺织机械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保持在70%以上。
2015年针织机械出口金额达9.13亿美元,同比增长7.68%。自2011年以来,针织机械多年来位居各大类纺织机械出口金额的首位,曾占到纺织机械出口金额的近1/3。
2. 科技水平提高
“十二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中提出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针织机械3项(电脑调线圆纬机、高性能电脑横机和多轴向经编机)已全部完成计划;提出的先进适用产品和技术推广项目中,针织机械3项(电脑提花圆纬机、电脑自动横机和新型经编机)已不同程度地得到推广应用。
“十二五”期间,针织机械行业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项;针织机械重点企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实用新型专利1545项,较“十一五”时期增长343%;多项软件著作权取得证书。
“十二五”期间,产品标准制订加快,针织机械现行标准29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针织机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如经编机和经编整经机产品标准相互配套,缝盘机标准和电脑横机标准匹配等。
“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授牌的针织机械产品研发中心多达8个,以各类经编机、电脑横机产品研发中心为多,这些研发中心大都是行业领军企业。
3. 产品门类齐全水平提升
我国已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具有能够制造涵盖针织机械所有门类如圆纬机(无缝内衣机)、经编机(缝编机、钩编机、经编整经机)、横机和袜机及配套器材、装置(如织针、输纱器)和相关软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国家之一,机器品种繁多,主机、辅机、专件、专用基础件和零备件制造以及相关软件和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产品产业链比较完整,专业化程度较高,已成为针织机械生产大国。针织机械各类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十二五”期间完成通过验收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碳纤维多轴向经编机及技术研发”课题,其研制的多轴向碳纤维经编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两化”融合加深
“两化”融合逐步加深,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智能制造建设和应用,已逐步分层地在行业推进。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先进热处理设备、多坐标测量和精密测量仪器、工具应用普遍,专用机床加工水平得到提高。ERP系统、CIMS工程和“零库存”生产管理方式、产品技术、信息、管理应用软件以及电子商务等已在不同企业得到应用。有的以先进管理手段,结合大数据环境下的通信技术等,促进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的建设,等等。
5.领军企业作用显著
在圆纬机、经编机和横机、袜机制造企业以及相关软件、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逐年增多,领军企业不断成长,起到了促进和引领相应领域的示范、带头作用。如有的实现了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换,有的除领跑本领域外,还向工业机器人并向服务型机器人进军和发力,有的产品集现代圆纬机、横机和无缝内衣机先进技术于一体,有的在数字化针织技术、针织机械控制系统智能“芯”等方面领先,等等。领军企业加快成长,对针织机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针织机械行业人才培育提速,社会责任建设加强,各类各级研发中心并举迈向新台阶,同时针织机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用户单位紧密合作,研发实力得到快速提升,如东华大学采用特种经编机编织的“半刚性电池基板玻璃纤维网格”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二号”航天器。所有这些为行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针织机械行业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
1. 相关产业促进
针织工艺是各类纺织品的重要成型方法之一,针织品发展和使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为量大面广的针织机械带来根本动力。“十三五”期间,相关产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针织行业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出口稳中有增总额保持在1000亿美元左右;家用纺织品行业销售收入累计增长30%,产业规模稳定提高;到2020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占全行业比重达到33%,比重继续扩大。服用针织产品、装饰用针织产品质量、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用针织品占全行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所有这些,对针织机械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针织机械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
2. 出口机会增多
多年来,随着针织机械产品水平不断提高,针织机械出口已成为纺织机械出口大户,东南亚、东盟国家和地区是我国针织机械出口的主要传统地域,可以不断深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针织机械出口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机会大为增加;对其它区域的出口也可进一步开拓。
3.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兴起,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两化融合和互联网+等一系列规划、战略、政策和措施,为新型和高端针织机械装备发展创造了财政、技术等外部有利环境和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 随着我国针织机械的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低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并突出起来,加剧了无序不良竞争,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2. 由于国产针织机械产品性能、技术水平乃至质量和可靠性,与国际先进针织机械产品存在差距,加之国外产品生产本土化,国外针织机械设备尤其是高端针织机械设备进口不断,单机进口金额居高不下,针织机械市场竞争激烈,国产设备销售压力加大。
3. 新型和高端针织机械装备的研发、制造、优质和企业自身改造,在人才结构、设计制造、装备手段、质量可靠、生产营销、企业管理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仍有许多不适应和欠缺,创新动力不足。
三、对“十三五”期间针织机械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有效供给
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强供给侧改革精神,对接纺织行业和分行业发展规划,在市场导向下,针对针织机械上下游行业企业有效需求和细分市场需要,研判国内外现实和潜在市场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提升品质,进行并扩大有效供给,着力发展和提供针织机械中高端产品、缺门空白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和经济适用产品,并提高技术水平和质量,利用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扩大有效供给。利用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分析行业企业成本费用结构和薄弱环节、产品存量和各类资源库存等,有效降低成本费用,努力去库存化,降本增效,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
(二)防止产能扩大和同质化加剧
我国是针织机械生产大国,产能大而同质化严重,造成不良竞争加剧。行业要加强自律,提出自律意见、规定和措施,利用技术、标准、质量、品牌等手段提高准入门槛和进入壁垒;发挥市场配置和法律法规作用,降低退出壁垒,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兼并重组或改制分流,防范和消除僵尸企业,提高集中度,以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企业在既要抓住机遇的同时,又要准确定位在行业中的位置,以利进退。产品要针对市场有效需求,要细分化、差异化和优质化、品牌化发展,避免趋同,以利产品有效供给和优胜劣汰。加深理解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既要避免侵权,又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和健康有序发展秩序。
(三)进一步加强出口和国际合作
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和实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理念。进一步研究针织机械出口新的要求和特点,继续巩固和扩大针织机械出口传统市场份额; 抓住我国每次针织生产转移国外机会,加强在目标转移地的出口设备销售,探索实施针织生产转移国外的同时打包设备出口,或出口设备以“租赁”或“投融资”等方式随针织生产转移国外一起“走出去”;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与沿线国家发展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和生产使用条件、习惯对接,加强宣传与路演,开辟针织机械出口新领域;积极研究开拓其他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针织机械市场。有条件企业,可以推动中高端针织机械装备出口或参与国际先进装备制造合作。
(四)分层次适时地推进工业4.0
按《中国制造2025》精神,在“十三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主要技术研发方向是纺织装备产品智能化和装备制造智能化。考虑到针织机械制造企业众多,且大多为中小企业,实力和条件参差不齐,因此在推进“智能化”尤其在装备制造智能化时,需要企业找准定位,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确定企业制造处于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甚至智能工厂的什么阶段上,并确定向其中哪个阶段进行提升推进,以利精准合理投入和技术改造;针织机械装备产品的智能化也要适时地和下游行业企业的设备智能化和企业智能化制造需要相对接、相适应。要及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制造企业的有益经验,以便推广。
(五)攻克织针专用基础件短板
织针是针织机械专用基础件、易耗品,量大面广,使用和消耗量大,但制作要求高、难度大,成品率低。目前,一些重要织针在我国还是空白产品,或者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针织机械主机发展和配套需要,仍需依靠进口解决。因此,“十三五”期间,要努力攻克织针这个短板问题。要解决薄型、长形、异形和结构复杂的织针,并能适应机器高速、多编织系统、包括能编织短纤维在内的各种纤维和节能降耗的要求,如需攻克全系列细针距高速舌针等。
在研发针织机械新产品时,要主机与织针包括辅针同步配套进行;采用进口织针配套的,要分析研究进口织针设计、结构与针织成圈工艺关系,对其选材用材进行分析,以利借鉴;自行研制的织针要考虑能与进口织针互换。织针是易耗品,可靠性也是其薄弱环节,其可靠性一般为使用寿命。要探索研究织针在主机配套中作为一个子系统的寿命问题,探索研究能否将织针作为单个元件(产品)来进行可靠性寿命研究的问题。织针制造加工设备选用或自行研制,从单机、多工位联合机乃至联合生产线要考虑加工一致性控制和提高制成品率,工件流转乃至成品要考虑防护、包装问题。织针制造加工设备和检测器具有其独特性,有的必须自行研制解决,需要有专门稳定队伍进行开发,并不断积累经验,使之定型化。加强织针基础材料研究,联合织针材料生产或研究单位,研究解决织针国产优质材料研制、生产和批量供应问题,研究解决替代进口织针材料问题。
(六)提高产品可靠性
提高产品可靠性已是行业多年来的共识。可靠性是产品重要质量指标,是质量在时间上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可靠性综合反映了产品质量。产品可靠性高低关乎到生产使用效率、质量和机器维修、性价比乃至国际竞争力,影响用户认知度和忠诚度。设备可靠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品牌的“代言人”。产品可靠与否或水平高低,可以用可靠性指标值来表示。因此,不管是用户使用产品后的可靠性体验或是制造企业对自己产品可靠性的评价的“定性说法”,如“可靠性好或不好”的表达就不够完全贴切或者说还不够科学严谨和具体。而这应该需要制造企业用具体掌控的产品可靠性指标值来支撑表示和进行“科学判断”。而可靠性指标值需要按可靠性评价文件进行专门(用户)试验才能获得。这种专门试验需要人财物、时间上的支撑和保障,也需要用户和检测检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认真学习和深刻认识作为专门学科和工作的可靠性科学含义、可靠性工程以及如何进行可靠性工作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惟有如此,,才能在提高可靠性上进行相当投入并取得相应回报。对所有企业来说,提高可靠性不能只停留在解决用户反馈的质量或可靠性问题上,而是在需要开展可靠性工作(如至关重要的可靠性设计及可靠性试验等)或可靠性工程上下功夫,而这也更需要在创造这方面条件上下功夫。
(七)培育工匠精神
能工巧匠历来为人们所乐道、尊敬和推崇。工匠精神外在表现为作品精良,内涵所在是优良思想品德修养体现。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在实际工作和实践操作中,从打下最扎实的基本功开始,人人相传,言传身教,通过日积月累被灌输、被要求、被积累、被升华,成为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精神。
企业培育工匠精神,要结合企业实际探索新时期的内涵、特点和做法,集聚成企业文化。
工匠精神要在企业各项工作和实际生产中被倡导、被应用和被发扬,凡重要的、关键的零部件制造加工或工序,还需要手工操作的,更需要具有这种工匠精神去完成。如针织机的针筒组件装配、通针和机器的组装及工艺调试等。“创意设计”,也需要“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所积累的“灵感”去发挥。而这些并不能完全依赖现代化的机器所能实现的。因此,“工匠精神”需要培育和代代相传。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局,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实施“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我国针织机械向强国奋进,为我国成为纺织强国做出新贡献。
热门资讯
分享